【活動】南島民族舞‧樂‧音‧人的對遇~大溪地迎風島嶼藝術節成果分享會
【新聞稿】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 2月9日臺東史前館 一起聽見自己記憶深處的回音
【新聞稿】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志工徵募開跑!! 報名至2月28日止
[徵稿]《南島研究學報》徵稿啟事
從汙名的認同,彎回找自己;從「流浪到臺北」,彎回原鄉;從第一個國語(日語)、第二個國語(漢語)彎回母語。走過殖民時期的人生低潮、走過離鄉背井的苦悶;不管哪個年代,都有人從深刻體驗中,譜出、唱就一首首反映與見證時代之歌.......
每個部落母語的傳承,既是令人悸動的成果,也是一個才剛開始的段落。卑南族卡大地布、阿美族馬蘭杵音及排灣族金崙溪流域,因多年來的母語紮根而萌芽出現在的成果。本展覽從這三個族群的故事開始,呈現東臺灣母語復振的樣貌,包括傳統領域、歌謠音樂、傳說故事,看見母語文化如何與環境、歷史記憶深深結合。
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小米播種祭、收穫及進倉祭儀上的主要祭歌,其起源有模仿「瀑布迴聲」、「蜜蜂飛行」兩種說法。演唱時由成年男性手臂勾搭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緩慢移動,隨著領唱者以「U」、「O」半音階漸次提升,以泛音的和聲表現,獻給dehanin(天神),如此必定能庇佑該年的小米豐收。
透過英國Wildscreen的協助,「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每年引進20部世界頂尖的生態環境紀錄片,進行巡迴播映。本屆影展於卑南遺址公園共放映7部影片,皆為與在地議題相關,或適宜親子共賞者。觀賞重點除了自然生態及環境的相關知識外,更擴及影片中豐富的創作元素,由畫面、音樂以及故事敘述等各種面向,欣賞這些結合學術、技術及藝術的頂尖作品。
這個影像專區主要是展示原住民的人物影像、文物影像、活動影像及其他部分。
本項特展透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連結海端鄉布農文物館及部落,調查Pasibutbut和聲於傳統祭儀及當代音樂應用狀況,並藉由錄音科技的無遠弗屆,開創族人穿越時空與祖先對唱的奇特經驗。
特展回顧單元主要是展示過去歷年來的特展單元
本單元是多功能的學習網站,目前有聽姆姆的故事及阿默說故事兩個單元,其他內容正陸續增加中。
原住民 文化資產
原住民文化資產是原住民族獨特生活方式與認同的體現,涵蓋了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環境資源、遺傳資源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表現。